(文/张嘉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建筑功能需求升级,建筑设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据住建部2023年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在建超高层建筑(200m+)数量同比增长21.3%,大型TOD综合体项目投资额突破万亿元,异形曲面结构在公建项目中的采用率已达38.6%。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下,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结构材料效率、运营能耗等指标权重提升30%,传统依赖经验迭代的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行业需求。
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的技术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麦肯锡《2023全球建筑业技术展望》预测,到2025年全球领先建筑企业的研发投入中,智能算法、数字孪生和自动化生成设计(DfAB)相关技术占比将达55%,较2018年提升3.8倍。近年来,中国建筑产业转型表现也尤为突出——以BIM深度应用为基础,融合机器学习、拓扑优化和云计算的新一代智能设计体系,正在重构从方案生成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价值链条。
技术驱动:从辅助工具到智能决策
当前行业的技术演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 AI结构优化: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能够快速生成并评估数千种结构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材料使用,典型案例显示可节省钢材用量达20%。
• 参数化设计:通过建立建筑性能与形态参数的关联模型,实现设计方案的多目标自动优化。
• 数字孪生应用:在设计阶段构建建筑物的虚拟原型,可实时模拟采光、通风、能耗等关键性能指标。
设计优化: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伴随着多个智慧建筑设计创新解决方案的相继落地,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优化已完成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蜕变,形成以BIM、遗传算法、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体系。
• AI结构优化系统(众图科技)
广东众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图科技”)开发的AI结构优化系统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系统优化算法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构建了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的全流程智能优化体系。该技术突破传统经验驱动的设计模式,以数据驱动实现结构工程的精准降本、节材与减碳,成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范式。
• 遗传算法辅助建筑群落布局优化设计系统V1.0(陈光)
建筑设计专家陈光深度融合遗传算法技术与建筑设计知识,研发的遗传算法辅助建筑群落布局优化设计系统V1.0为解决大型综合体、产业园区及居住区等复杂建筑群落规划难题提供有力支持。系统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海量布局方案进行筛选优化,快速得出符合功能需求和场地条件的最优方案。使建筑群落布局优化设计所需时间较人工缩减近60%,设计方案通过率达93.2%。
• AI在线城市方案设计云平台(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的AI在线城市方案设计云平台是建筑设计领域首个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的云端解决方案,平台通过AI +大数据+云计算重构城市规划逻辑,突破传统设计的效率瓶颈与多目标冲突困境。在线输入全局指标参数(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限高、建筑层高等)及绘制的意向规划轴线后,平台可以极速生成多个立面级深度的城市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效率提升约40%。
智慧建筑设计技术的经典实践应用
• 重庆华升建筑的高层住宅项目:算法驱动高密度住宅建造精准调控
重庆市华升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将AI结构优化系统应用于高层住宅项目中,实现了高密度住宅的精细化优化。
户型结构轻量化设计:结合小户型空间紧凑性要求,系统对剪力墙布局进行多次迭代优化,在满足抗侧移刚度前提下,减少了部分非必要墙体,户内有效使用面积略有增加。通过梁截面参数化调整,楼板厚度平均有所减薄,整楼自重降低,间接减轻了基础荷载。
施工效率精准提升:算法联动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构件预制拆分方案,叠合板、预制楼梯等PC构件标准化率显著提高,现场吊装效率随之提升。针对高层模板支护难题,系统生成动态支撑布置方案,规避了几处模板失稳风险,混凝土成型合格率明显改善。
• 天津一建工程的大型产业园区规划项目:数智技术赋能新一代智慧产业园规划建设
天津一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大型产业园区规划项目中引入了遗传算法辅助建筑群落布局优化设计系统V1.0进行建筑群落布局设计,产业园区高效高质完成。
周期缩短: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建筑项目整体完成周期缩短近30%。
布局合理:系统结合园区的地形、功能需求、法规要求等生成的最终方案实现物流运输总距离缩短20%(年节约运输成本约120万元)。
环境优化:系统通过建筑朝向优化使研发区采光达标率从68%提升至92%,夏季自然通风效率提升18%。
• 上海宝冶建筑的高档小区建造项目:参数化与算法协同破解未来住宅绿色建造难题
上海宝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高档小区建造项目中应用了遗传算法辅助建筑群落布局优化设计系统V1.0,成效显著。
日照性能:基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经系统算法迭代,住宅冬至日累计日照≥3h区域占比从传统方案的82%提升至96%,其中高区户型(11F及以上)窗地比≥0.35的有效采光面占比提高37%。
风环境优化:通过CFD耦合模拟,夏季主导风(东南向)在组团内部的风速放大系数控制在0.7-1.5区间,自然通风换气次数达2.8次/h,有效改善了建筑组团的微气候环境,显著提升了居住舒适度。
经济性与生态平衡:在满足容积率3.2、建筑密度22%约束下,通过种群迭代寻优使可售面积净增1200㎡,同步减少地下管网冗余长度1.2km,对应碳排放减少18吨CO₂当量,显著提升了环境效益,方案决策周期也由传统流程的40天压缩至15天。
• 亿达建设的中心商圈建造项目:AI+云平台重构商圈规划布局范式
亿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商圈项目依托AI在线城市方案设计云平台,针对商圈“商业密度-人流效率-停车适配”的复合型矛盾,实现了设计范式的突破性升级。
空间利用精准优化:利用参数化设计模块动态调整商业裙房与办公塔楼的布局关系,在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下,使沿街商铺展示面增加18%,写字楼核心筒使用率提升12%。通过人流模拟算法优化连廊节点,高峰期垂直交通效率提高30%,避免传统设计中商业动线拥堵的痛点。
全周期成本可控性增强:实时合规校验模块自动匹配商业建筑规范,设计变更率低,避免后期返工成本超800万元。通过地下车库智能排布算法,车位利用率提升23%,单车位建造成本下降11%。
低碳指标超额达成:平台碳排放模拟功能优化空调外机布置与通风廊道设计,使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降低19%,等效年减碳量达320吨。结合预制构件参数化设计,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排72%。
绿色建筑与智慧设计的协同发展趋势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建筑项目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与设计效率,满足了现代建筑日益复杂的形态和结构要求,解决了当前建筑设计中的复杂性优化难题。展望未来,这场技术革命正在向更深维度演进。
清华大学建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透露,下一代建筑AI将实现“感知-决策-生成”闭环,通过植入物联网实时数据流,使建筑物在数字孪生体中完成全生命周期演化模拟;据欧盟“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计划显示,基于量子计算的建筑优化算法即将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理论上可对10^500种结构方案实施并行评估。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聚合产生的乘数效应:当BIM与建筑机器人(ABR)深度耦合,华东某建筑集团实验项目已实现“设计-优化-建造”96小时极速交付;深圳前海正在测试的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能对8平方公里建筑群实施能耗动态推演。中国建科院最新发布的《智能设计发展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具备自主优化能力的智慧设计系统将覆盖75%的重大工程项目,使建筑全行业碳排放减少12%-15%。
随着这些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行业将带动整个建筑产业持续向“绿色化、智能化”高速发展。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们需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