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华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通信小厂成长为全球5G技术的领军者,创始人任正非身上独特的“志舍”精神,成为驱动企业穿越惊涛骇浪的核心力量。“志”代表着高远的志向与坚定的信念,“舍”体现为对利益、短期诱惑的取舍与奉献,二者交织形成华为的精神内核,不仅塑造了企业的发展轨迹,更为商业世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精神样本。
一、志存高远:以使命驱动长期主义
任正非始终以宏大的使命为牵引,将个人与企业的命运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创业初期,面对西方通信巨头垄断中国通信市场的局面,他立下“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志向,带领华为从零起步,投身交换机研发 。在当时技术封锁、资金匮乏的困境下,这一志向成为支撑团队熬过无数至暗时刻的精神支柱。
在5G技术研发的关键阶段,任正非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通信变革。他提出“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愿景,即便面临芯片断供、国际制裁等重重压力,仍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在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据IPlytics 2023年报告,华为占比14%居首)。这种对使命的坚守,让华为跳出短期利益的桎梏,以长期主义思维在技术深水区持续深耕。
二、舍身忘己:以奉献精神凝聚团队
任正非展现出罕见的“舍”的智慧,在利益分配上,他主动稀释个人股权,将99%以上的股权分配给员工,自己仅保留不到1%(华为2022年报数据) 。这种近乎“无我”的分配方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的利益格局,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每年的分红激励着数万名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在管理决策中,任正非也秉持“舍小我、成大我”的理念。他建立轮值董事长制度,将决策权分散到管理团队,避免个人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这种对权力的“舍”,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多元化的管理人才,更构建了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让华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取舍有道:在战略抉择中彰显魄力
四、任正非深谙取舍之道,在关键战略节点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1993年,华为面临“贸工技”与“技工贸”的路线之争,他果断选择投入全部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即便在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巨大风险下,仍坚定不移 。正是这次“舍近求远”的抉择,让华为突破技术瓶颈,从交换机代理商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
在业务拓展方面,任正非同样善于聚焦核心。面对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的高利润诱惑,他始终坚守通信主业,提出“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这种对诱惑的“舍”,使华为能够集中资源在5G、芯片、云计算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避免因盲目多元化陷入发展困境。
志舍交融:危机中锻造韧性
“志舍”精神在危机中更显光芒。面对美国的多轮制裁,任正非既没有妥协退缩,也没有盲目反击,而是以“志”为锚,带领团队启动“南泥湾计划”“鸿蒙系统研发”等自救行动 ;以“舍”为盾,主动剥离非核心业务,将资源向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倾斜。这种在危机中的取舍,让华为不仅挺过难关,更催生了鸿蒙生态、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自主创新成果。
任正非还将“志舍”精神转化为组织的韧性。他提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赋予一线团队更多自主权,同时建立“战时激励机制”,在危机中激发员工的斗志 。这种将个人信念转化为组织能力的智慧,使华为在逆境中实现了自我革新。
任正非的“志舍”精神,本质上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完美融合。“志”赋予华为超越商业利益的使命感,“舍”则让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与专注。这种精神不仅塑造了华为的商业奇迹,更为当代企业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以高远之志锚定方向,以豁达之“舍”抵御诱惑,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走出一条兼具理想与现实的发展之路。
文章作者:卢俊卿(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公益人物。)
抖音/视频号搜索“老板悄悄话”,查看作者更多精彩作品。